紫砂壺是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藝品,其制作始于明朝正德年間,制作原料為紫砂泥,原產地在江蘇宜興丁蜀鎮。從明武宗正德年間以來紫砂開始制成壺,名家輩出,500年間不斷有傳世。據說紫砂壺的創始人是明朝的供春。從明正德嘉靖年間供春的樹癭壺、六瓣圓囊壺,到季漢生創意設計、曹安祥制作的。同時能泡兩種茶水的紫砂鴛鴦茶器—中華龍壺,再到佛門紫砂藝術家延芫制作的—法乳壺,每一把壺都匠心,在壺的欣賞性上下足功夫。因為有了藝術性和實用性的結合,紫砂壺才彌足珍貴,令人回味無窮。更加上紫砂壺泡茶的好處、和茶禪一味的文化氣息,這就增加了紫砂壺不俗。紫砂壺在拍賣市場行情看漲,是具有收藏價值的“古董”,名家的作品往往一壺難求,正所謂“人間珠寶何足取,宜興紫砂要得”。 [1]
制作原料為紫砂泥,原產地在江蘇無錫宜興丁蜀鎮又名宜興紫砂壺。據說紫砂壺的創始人是明朝的供春。因為有了藝術性和實用性的完備結合,紫砂壺才這樣珍貴,令人回味無窮。更加上紫砂壺泡茶的好處、和茶禪一味的文化,這就又增加了紫砂不俗。
通常的說法,紫砂壺的創始人是明代正德——嘉靖時的(供春)。“余從祖拳石公讀書南山,攜一童子名供春,見土人以泥為缸,即澄其泥以為壺,極古秀可愛,所謂供春壺也。”(吳梅鼎:《陽羨瓷壺賦·序》) 供春壺,當時人稱贊“栗色暗暗,如古今鐵,敦龐周正。”短短12個字,令人如見其壺。可惜供春壺已不得見。當代宜興紫砂顧景舟先生的一件仿品,價格也在60萬港幣左右,足見供春壺的藝術價值多么珍貴。供春傳時大彬。二人與時大彬的弟子徐友泉,李仲芳并稱為萬歷以后的明代三大紫砂“妙手”。時大彬的紫砂壺風格高雅脫俗,造型流暢靈活,雖不追求工巧雕琢,但匠心獨運,樸雅堅致,妙不可思。他的高足徐友泉晚年自嘆:“吾之精,終不及時(時大彬)之粗也。”徐友泉,手工精細,擅長將古代青銅器的形制做成紫砂壺,古拙莊重,質樸渾厚。傳說,徐友泉幼年拜時大彬為師學藝,懇求老師為他捏一頭泥牛,時不允。此時一真牛從屋外經過,徐急中生智搶過一把泥料,跑到屋外,對著真牛捏了起來,時大加贊賞,認為他很有才華,于是欣然授其全部絕活,后來果然自成一家。以上四人為1期時代的紫砂壺。